湖北观察丨武汉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引来金融“活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雪 实习生马小雨 武汉报道
继2023年“科创点金汇”活动推介发展股权投资支持政策后,武汉持续发起投融资对接活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注入资本动能。
3月20日,武汉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在“科创点金汇”投融资对接暨武汉未来之星发布活动上指出,武汉将通过投融资对接,破解科技创新、科研项目“找人”“找钱”“找市场”的难点与堵点;通过创投资本的加持,让要素畅通,令配置高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与人才链“四位一体”融合发展。
近年来,武汉市不断健全完善“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格局,曾提出强化信贷供给力度、加大科技保险保障、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与推动企业上市融资等措施。
其中,在发展股权投资方面,2022年以来,武汉市先后出台加快发展股权投资的“一方案、一清单、一政策、一细则”,旨在营造股权投资集聚发展氛围,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武汉市中小高科技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清科创业产业发展部总监王昊指出,从武汉市股权投资市场筹资端现状来看,近三年,武汉市新增备案基金数量逐年稳步上升,发展态势良好。其中,2023年,武汉市新增98只备案基金,达到近6年高点,较2022年增长10.11%。
“当前各地采用的合伙制基金可以很好地把国有资本、优秀人才和高新技术黏合在一起,让各类创新要素产生裂变,促进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母子基金的方式,国有资本应该能够紧紧围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把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紧密结合,以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成果迅速市场化、产品化和效益化。”东方嘉富创始合伙人、CEO陈万翔指出。
不过,投资端方面,王昊认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对机构造成深刻影响,我国股权投资市场正处于调整阶段,市场总案例数和金额均有所减少。而武汉市2023年共有192起投资事件,与2022年投资案件数相比,下降速度减缓,在保持募集端数量增长的前提下,存在一定的储备能量。
“投资时,我们可能会比较偏好那种有独家性、稀缺性技术,商业化逻辑能跑通的企业。”普朗克投资经理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聚焦于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电子、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因为我们合伙人均是产业出身,主要以产业为引导,围绕着熟悉的领域投资。”
偌轮汽车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每个投资机构的想法不一样。有的偏好估值3000万到5000万的企业,这种投的钱比较少,大概是300万,占估值的10%;有的风投喜爱投1000万左右的A轮融资;如果是带政府属性的投资机构,一般至少投资1000万以上。
“总的来看,目前民营企业想要获得社会资本的融资还是比较难的。首先,普通民营企业,想要拥有较强的技术门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没有技术的话,投入的风险就非常大,很有可能最后落不了地,导致投资失败。即便是硬核科技也不一定好投,因为企业的产业与盈利能力也许不能形成闭环,最终无法实现盈利。”上述负责人补充道。
为了让更多科创型高成长企业“被看到”,吸引更多资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未来”,武汉市在2023年8月开启武汉未来之星企业评选,评选结果在此次活动上同步揭晓。
据悉,上榜企业均是竞争优势突出,科创能力强,成长潜力大,以及有意向冲刺IPO的武汉高成长企业,聚焦于生命健康、硬科技、数字科技、碳中和及新消费等五大行业。
“‘武汉未来之星’是武汉区域具有投资价值企业评选,以独具慧眼的投资维度陪伴创业者成长,已成为高成长企业投资风向标。回顾2021‘武汉未来之星’,上榜企业后续融资率约31.3%,上市率约6.7%。”王昊指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关键一跃,武汉为什么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们正置身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之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创新作出新的部署,明确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站在大时代的风口,谁能赢得科技竞争,谁就能抢占发展制高点。当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经济格局剧烈变迁,城市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部地区唯一的超大城市、2万亿之城,武汉,正在蓄势跃升。
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这座科创之城正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举全市之力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
盘活家底
不久前,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著名测绘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获得殊荣。这是中国科技界最有“含金量”的奖项,也掀开武汉科教实力的一角。
武汉黄鹤楼 图片来源:新华社
武汉是“大学之城”,有高校92所、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研机构91家、130余万在校大学生,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武汉在科技集群领域连续6年保持上升态势,今年排名全球第13位、全国第5位。
纵有如此创新“家底”,要点亮科技树,带动生产力跃迁,还需完成关键一步——转化。
“新春第一会”向来是观察城市发展重心的风向标。今年2月,武汉以科技创新为题,释放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坚定决心。
这已经是武汉连续第三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被三度强调。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时间回到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中部唯一、全国第五个国家科创中心。当月,武汉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即正式启动运行。
武创院本部大楼 图片来源:武创院提供
看似横空出世,其实筹谋多时。
在武创院院长李锡玲看来,武创院就像一艘正在打造中的“科创航母”:“我们是全领域覆盖,既有院士专家团队及一流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也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以及专业的投资机构。”
按照经济学领域著名的创新理论,所谓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重新建立”,或“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否则,“你不管把多少驿站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绝不能从中获得一条铁路”。
作为武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武创院的定位,正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其中的关键,是瞄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业培育的“最初一公里”,努力跨越从科创到产业之间的鸿沟。
武汉城市风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敢想敢干的创新机构,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这座城市的魄力。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武汉市科技创新局也在今年2月挂牌,由原来的“市科学技术局”更名为“市科技创新局”。武汉市科创局有关负责人解释,加上“创新”二字,就是希望推动科技和产业更加紧密结合,“集中一切有利的要素和资源来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
6月初,武汉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核心也是围绕产业,力图形成“以教育培养人才,以人才推动创新,以创新驱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硬控”科创
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从30多年前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诞生起,这座城市就开始大胆探路转化难题,多项体制机制改革成为全国首创。
武汉光谷 图片来源:新华社
比如2012年,光谷“黄金十条”大胆提出高校成果转化收益“三七开”,即个人和团队得70%,直接促进了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
2020年起,武汉率先试水向重点高校、重点实验室派驻科技联络员,专门驻扎对接院士专家项目,链接科研供给和市场需求。
为了进一步打通成果转化链条,今年初,武汉出台促科技成果转化“二十条”,明确提出在汉高校院所服务地方贡献度评价、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技术交易“四个有奖”等全国首创举措,为当地创新发展引入源头活水。
武汉市科创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武汉以“用”为导向,已经逐步形成从源头供给到中间服务,再到“最后一公里”的转化服务体系。
大科学装置被视为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撒手锏”。日前,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首个大科学装置——深部岩土项目正冲刺封顶节点,力争年内竣工交付。
光谷科学岛是武汉科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有着“创新源头区”“未来新引擎”等多重角色。目前,武汉已建、在建和谋划的大科学装置已达10个之多,其中就有4个布局在这里。
武汉光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看来,许多产业创新往往来自于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作为支撑,产业发展很可能还是只能跟着别人走,甚至受制于人”。以原始创新引领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正是武汉大力投入大科学装置的原因所在。
城市发展总是先有磁极,后有容器。在武汉科创中心的建设构想中,主体包括“光谷科学岛、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武汉都市圈”。这种圈层式外溢布局,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磁极”,外围是产业创新,再往外就是产业规模化布局。
不过,从科技成果到产业发展之间,普遍面临所谓的“死亡之谷”,靠中试平台“铺路建桥”,就显得格外关键。在武汉市科创局相关负责人看来,“‘从0到1’的创新能力,加速转化为‘从1到N’的市场化生产力,需要完善的中试平台服务体系”。
据研究,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近年来,武汉在中试平台建设上可谓不遗余力,截至去年底已达156家。
“我们已经导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14个项目,有10条中试生产线进行技术验证。经过中试熟化,其中5个项目已经拿到总计5000万元的投资。”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李江华透露。
图片来源:武汉经开区提供
去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的“固态锂/钠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中试产线,就在这里“点火”,预计一年内将拿出成熟的固态电池工业化产品。接下来,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储能电池等领域,都有望因此受益。
作为衡量科技创新活跃度的重要指标,2023年,武汉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98.43亿元、同比增长62.23%,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创历史新高。到2026年,这个数字有望达到3000亿元。
关键一跃
图片来源:武汉经开区提供
作为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贡献了武汉2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转型,成为武汉重塑发展动能的重要突破口。
“今年前5个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5%,占全部汽车产量比重逐月上升,目前已经接近30%。”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武汉连续引进一批重点新能源汽车项目,岚图、路特斯、东风日产等整车企业先后建成投产,进一步优化了全市汽车产业结构。
今年全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是力争突破50万辆。这个数字在2023年城市排名中,可以排进前十。
岚图汽车冲焊车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主导产业加速进化,也为产业融合联动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2020年起,武汉经开区全力打造“中国车谷”,推动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浪潮下完成升级。其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应用,也客观上拉动光谷在光芯片研发、软件操作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北斗高精度定位等技术领域的发展。
这是武汉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我们一方面巩固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同时也在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前,武汉正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比如人工智能方面发展智能芯片、智能终端和智能装备;低空经济方面推进飞行保障体系建设,培育拓展特色应用场景,推动低空飞行器载货载人、遥感测绘、环境保护、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位于武汉光谷的企业生产车间 图片来源:新华社
让创新优势加快向产业传导,按照《实施意见》,武汉还将加强市区创投资金统筹,设立早期投资基金,形成300亿元规模天使基金集群,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投创新。
根据李锡玲的观察,厚重的科教人才底蕴、坚实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市场机遇、丰富的创新资源,都意味着武汉创新驱动发展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新的“科学的春天”来了,也是武汉的创新之春。
文/李一谈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问答
恒大为什么在武汉开发很多的项目?
谢邀作为一个在武汉的上学的毕业生,还是有喜欢武汉这座城市的,当然如果卫生环境再搞好一些就更好了最近几年开发商也是很看好的武汉的发展前景,所以大开发商...
为什么广州发展那么快?
比邻香港和南亚,对外国际交流占有先天资源环境优势,加之深圳的崛起,构成了香港、深圳、广州三大城市的群体性效应增强,整个珠三角的联动,市场大了,发展空间...在...
武汉最大的科技公司?
武汉最大科技公司是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于1999年,是国内集光通信领域三大战略技术于一体的科研与产业实体,先后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
为什么武汉是全世界关注的地方?
我在武汉,只有武汉能和“大上海”一样冠之以“大”,号称“大武汉”。有人说武汉是南方的最北边,北方的最南边。武汉四不像,但是武汉是个兼容并蓄的城市。...
武汉华大智造做什么的?
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是个设备器械经营与货物进出口公司。经营第Ⅰ、Ⅱ、Ⅲ类医疗器械、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实验室试剂(不含危险品)、实验室耗材的研发...
武汉军山智新科技怎么样?
高薪空调车间男女不限包吃包住【智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体检免费综合月薪6000-8000以上【招聘岗位】:操作工20人:男女不限;年龄38岁以下,特别优秀可放宽...
请问高手,武汉主要是以什么产业为主?
武汉重工方面以钢铁和汽车为主,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武钢、武重、武锅、武船和东风、南车集团等。聚集地多在青山区、武昌江边、阳逻开发区。建筑业方面代表企业...
武汉丰图科技有前途吗?
应该有前途。武汉丰图科技隶属于顺丰集团,目前致力于支持顺丰内外多项业务的研发、运维和内容服务,包括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大数据产品、云计算产品、地图产品...
武汉凌云科技集团怎么样?
您好,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每个人对工作的具体要求和适应能力存在差异,所以一个公司好与坏需针对不同职员区别评价。一个评价不高的公司依然有人做的很开...
武汉科技大学王牌专业有哪些啊?申请方
[回答]欢迎报考武汉科技大学。根据武汉科技大学官网介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校有11个学科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分别为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